冬天到了,冬至是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節日,冬至吃什么食物好呢?聽說冬至有吃水餃的習慣,為什么會這樣呢?
冬至吃餃子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各大超市商場等餃子賣的都很“俏”。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為什么冬至這天要吃餃子呢。據說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冬至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 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人們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冬至吃赤豆粥
粥為我國傳統飲食方法之一,我國民間素有冬至吃赤豆粥、臘月初八吃“臘八粥”、臘月二十五吃“八寶粥”的習俗。 天寒地凍的嚴冬,吃一碗暖徹全身的熱粥,既可祛寒,又給營養,若在其中加入一些入藥食物,還有療疾之效,可謂好處多多。
冬至吃餛飩
冬至吃餛飩,夏至吃面條,這是民間根據時令形成的一種飲食習慣。相傳,蘇州人冬至吃餛飩是為了紀念大美女西施。還有一說,漢朝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