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冬至到,年味漸濃,一年的辛勞接近尾聲,家家戶戶開始忙著辦年貨。都說冬至要吃餃子,冬至吃餃子是哪里的風俗,冬至為什么要吃餃子?
冬至吃餃子是哪里的風俗
1 北方地區的風俗。 俗話說:“冬至餃子夏至面”,在每天的冬至日這一天,以吃餃子來慶祝節日是我國北方許多地區的傳統習俗,而且北方人民喜愛面食,對于餃子這種面食,每逢過年過年都會精心制作,端上餐桌和家人齊聚一桌共同享用,有著團圓、美好、幸福等寓意。
冬至為什么要吃餃子
1、紀念醫圣張仲景 冬至時分,天氣逐漸變冷,在古代時,相傳醫圣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嬌耳湯”的,施舍給百姓吃,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人們稱這種食物為“嬌耳”、“餃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病人的日子。
2、驅寒 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要吃餃子也因為餃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諺,而且一碗熱騰騰的羊肉餃子下肚,不僅營養豐富,連冬天的寒冷都帶走了。
3、作為節日食品慶祝 餃子歷來是節日的慶祝食品,而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拜冬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因此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慶祝的飲食習俗。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以上就是為大家介紹的冬至吃餃子是哪里的風俗,冬至為什么要吃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