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烏冬面是唐朝由傳入日本,現在已經成為日本特色的面條之一。根據產地、湯底、配料、面條粗細扁圓、冷熱等等的不同,烏冬面可以分出數十種類型,已經形成自己的面食文化。那么,烏冬面有什么營養?
烏冬面有什么營養
烏冬面含有豐富的淀粉、糖、蛋白質、鈣、鐵、磷、鉀、鎂等礦物質,有養心益腎、健脾厚腸的功效,還有硫胺素、核黃素,纖維,維生素A,和三種氨基酸等。
烏冬面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能提供足夠的能量,而且在煮的過程中會吸收大量的水,100克烏冬面煮熟后會變成400克左右,因此能產生較強的飽腹感。
此外,烏冬面能夠刺激人的思維活動,人的大腦和神經系統需要一種碳水化合物占50%的食品,面條就是人的大腦所需要的食品。硬質小麥含有B族維生素,它們對腦細胞有刺激作用。
烏冬面的起源
日本歷來小麥種植不普遍,缺少面食文化。當今日本的面食文化是受和西方的影響而形成,烏冬面便是因唐朝面食傳入日本而產生。
根據香川縣的口頭傳說,空海(弘法大師,西元774─835)由唐國帶回面條的制法,拯救了贊岐當地的貧民。因為瀨戶內海雨水稀少,很難種米而傳授給贊岐人,一般認為,這就是現在的贊岐烏冬的原型。
起源自奈良時代就已興盛的唐果子(即唐朝傳來的糕點)──索餅(sakubei)、馎饦(hakutaku,中文音博拖)、餛飩(konton)。
索餅(sakubei)- 用面粉及米粉揉制成細長交叉的油炸餅。陰歷7月7日用以在驅除瘧疾的儀式食用。索餅的系統,發展為現今的素面、五島烏冬、稻庭烏冬。
馎饦(hakutaku)- 用面粉揉制成繩狀或是團狀切割的糕點。演變為今日的馎饦(houtou)。
餛飩(konton)- 面粉內包肉餡等,或煮或蒸的糕點。演變為今日的餃子或餛飩。
現今日本烏冬的形狀誕生于室町時代(西元1336─1573)中期,元祿時代(西元1688─1703)也出現在江戶、京都、大阪及琴平的烏冬店。
烏冬面怎么做好吃
主 料:烏冬面2包約重約500克,雞肉約250克,冬菇6只,銀芽約180克,雞蛋1只,韭黃少許。
配 料:腌肉料:姜汁、生抽、油、鹽、砂糖各1/2茶匙,生粉1茶匙,白酒適量。調味料:蒜蓉、磨豉醬各1茶匙,鹽1/2茶匙,老抽2茶匙。
做 法:1、 雞肉切絲,用腌料拌勻,起油鑊炒熟,冬菇浸透,切絲,加少許油、生抽、生粉和糖拌勻。
⒉雞蛋打勻成蛋液,煎成蛋皮后切絲,銀芽洗凈,瀝干。
⒊燒熱油兩湯匙,爆香蒜蓉和磨豉醬(即部分調味料),放入冬菇,收慢火炒片刻,改中火,下烏冬面和銀芽同炒,待銀芽炒至七成熟后,放入雞絲和韭黃兜炒片刻。
⒋加入雞蛋絲,以鹽和老抽調味炒勻即成。
備 注:銀芽備用時,要用清水浸著以保新鮮,待烹調時,才將之瀝干。炒銀芽時,不宜在其未熟前下鹽同炒,否則會“出水”變軟而不爽口。
經典的日本烏冬面做法,離不了牛肉和高湯,面條滑軟,醬湯濃郁,烏冬面本身幾乎不含脂肪、反式脂肪酸為零、并且含有很多高質量的碳水化合物。以上就是為大家介紹的烏冬面有什么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