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一些發達國家普遍重視食品非熱加工技術的發展。歐盟在第五和第六框架計劃項目(FP5和FP6)中都設立了資助非熱加工技術領域的科研經費,僅FP6框架項目對兩個非熱加工項目的資助經費就達2300萬歐元。而美國對非熱加工技術研究更為重視,包括美國軍方、農業部和食品管理局等多個部門都有大量經費資助。目前,非熱加工技術在發達國家得到了快速的產業化應用。美、加、法、德、日等國家已經通過非熱加工技術的食品評價,并獲準該技術在果蔬、肉制品、水產品等領域進行商業應用。
胡小松告訴記者,科技部對食品非熱加工技術一直十分關注,“九五”期間就設立了有關超高壓技術等食品非熱加工技術研究計劃,并在“十一五”時期國家“863”計劃和科技支撐計劃中專門對非熱加工技術與裝備的研究設立課題,給予重點支持。農業大學的“食品非熱加工技術與設備”課題,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啟動實施的。
我國通過實施“食品非熱加工技術與設備”課題,已研制開發出高密度超臨界二氧化碳(HPCD)裝置、高強度電場(HIEF)設備樣機、強磁場和超聲波(US)裝置中試樣機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系列非熱加工技術與裝備,并完成了對5類非熱加工技術的與鈍酶機理、效果評價與動力學分析,以及在分析食品感官品質、流變性質、營養與評價的基礎上,對非熱加工工藝的建立與技術參數優化等研究任務。
此外,該課題組在超高壓技術裝備研發與產業應用方面的突破,更是備受矚目。科技人員不僅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產化率超過95%的水介質、框架直封式、大容量和智能化的商業化食品超高壓加工技術裝備,還開發了大型缸體熱套式高壓艙加工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