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我們所聽說的山西熏雞是大同市城的一道歷史名產,原在于口外豐鎮,明隆慶年撤除邊疆封鎖后,蒙漢通和自由貿易往來,萬歷年間有卓資縣人自帶原料到大同占地做賣,卓資山熏雞自此扎根大同,絡繹不間做了四百年余。
這樣一道絕品吃食歷史四百年余,名聲卻沒有外傳,因為產量太少,個人作坊式生產,每年秋后近冬入市,做到臘月后底原料告完,就收市回家過年了。一個做賣期不出百天,一天的加工量頂多兩百只,全部產量才兩萬只左右,區區之數還不夠市城人品嘗的。其次大同地處塞外冬月其寒,外人不來吃不上不知道,就是本地產銷不為外界所知。僅有外來人買吃是關內的忻代州人跑口外謀生的,年根底回家尚能趕上買,名聲遠都沒傳出北路。
山西熏雞終結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原因簡單也算自然,松籽值價了,一斤松籽的下樹價就超過了一只熟雞的賣價。卓資人當然會算賬,賣松籽遠比賣熏雞省力又省心,不用跑遠路辛苦還多賺了錢。價值和勞力付出相差大,就不再任松籽落地喂了雞,也不再多養雞,沒了做熏雞的生料,熏雞生意就淡出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