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干面非常受大家青睞,風味獨特,是武漢人過早的食品,它與油炸面窩、發(fā)米粑粑等形成的武漢風味小吃系列聞名,歷經數十年而不衰。改革開放初期,有位鶴發(fā)童顏的歸國華僑重返故里的天清早專門點名要熱干面作上餐,可見其聲名之深之廣。
一談到熱干面,大多數武漢人都不會忘記江漢路的“蔡林記”熱干面店,卻很少再有人了解蔡林記之前的熱干面發(fā)明專利人——熟食小販李包。
李包大名不傳,只因頸子上長了個肉瘤而得名,本世紀三十年代初棲居于硚口關帝廟棚屋區(qū),長年挑著擔子搖著撥浪鼓在漢正街、長堤街一帶沿路叫賣涼粉和湯面,日子過得緊巴。有年三伏的傍晚,他精疲力竭地挑著沒賣完的面條回家,因為擔心剩面過夜后變餿了,就把它全部煮熟了晾在案板上,誰知不小心撞翻油壺,香噴噴的麻油全潑到面條上。李包又心痛又失悔,只好順勢把熟面與潑出的油拌勻攤涼,指望第二天賣幾個錢救幾個錢。
第二天清早,李包趕緊挑上這些面上街。把它先在滾燙的開水中熱一下,干撈起來配上佐料出售,顧客們見這種面做法不同于平日的湯面,既干又有味道,就你一碗我一碗紛紛買了去“嘗新”,吃得津津有味。有人問起這種面的名字,有苦難言的李包靈機一動,隨口回答說:“這是我專門制作的既熱又沒有湯水的‘熱干面’!”于是,熱干面就開始在漢正街一帶流傳開來,受到越來越多的顧客的喜好。李包見熱干面的銷路比涼粉湯面俏得多,就開始轉為經營,后來又配上伏汁酒或綠豆稀飯,生意越來越紅火。李包的名聲由此走出漢正街,擴展到硚口、江漢區(qū)、繼而傳遍武漢三鎮(zhèn)。熱干面也被多家小販效仿,逐漸成為武漢市民情有獨鐘的早點。
三十年代末期,滿春路口終于建起一家掛牌“蔡林記”的熱干面館,蔡林記不斷繼承、改進李包的熱干面制作工藝,根據顧客的口味在金黃油潤、細膩柔韌的熱干面中加入芝麻醬、胡椒、醬菜、蝦米等佐料,拌上小磨麻油或辣椒油等,使熱干面色香味俱全,老少咸宜,成為三鎮(zhèn)民眾的早餐佳品,名聲遍及國內及海外。
至于李包與蔡林記有何聯系,史無可考。但李包首創(chuàng)熱干面以及熱干面在漢正街一帶的盛行,的確在蔡林記成名之前,這應是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