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粘,又名桂花蛋,是漢族傳統(tǒng)名點(diǎn)之一,是用雞蛋、淀粉、白糖加水?dāng)噭虺闯傻摹K粌H色彩金黃,味道甘美,更令人稱奇的是它不粘盤子、不粘筷子、不粘牙齒,這也正是它為什么叫“三不粘”的緣由。
色澤金黃,蛋嫩沙甜,美味可口,富有營養(yǎng),尤宜于老人、幼童食用。
制作方法一
原料:雞蛋黃150克、白糖100克、化豬油150克、綠豆粉50克、香油少許、清水200克。
制作方法:
1.把雞蛋黃放入一碗中,加入白糖,然后用清水把綠豆粉泡濕成粉汁,倒入雞蛋黃碗內(nèi),攪均勻待用。
2.炒鍋刷洗干凈置火上,先入化豬油(100克),待燒至四成熱時,把調(diào)好的蛋黃淀粉漿倒入,邊炒邊用手勺不停地攪拌,并不斷地朝鍋旁淋入化豬油,以防止粘鍋。如此不停地炒十來分鐘,視蛋黃淀粉漿由稀變稠,豬油與蛋黃融為一體時,淋入香油(此時已不粘鍋、不粘勺子),出鍋拖入盤中即成。
做法二
[主料輔料]
雞蛋黃......12個
白糖......250克
干淀粉......150克
熟豬油......100克
[烹制方法]
1.將雞蛋黃放入大碗中,加入干淀粉、白糖和溫水600克,用筷子打勻,過細(xì)籮。
2.將炒鍋置于中火上,放入40克熟豬油燒熱,倒入調(diào)好的蛋黃液,迅速攪動。待蛋黃液呈糊狀時,隨即一邊往鍋內(nèi)徐徐加入熟豬油60克,一邊用手勺不停地推攪。約炒10多分鐘至蛋黃糊變得柔軟有勁,色澤黃亮,不粘炒鍋時即成。
[工藝關(guān)鍵]
1.用新鮮雞蛋,不能有一點(diǎn)蛋清。綠豆淀粉潔白、勁大適作此菜。
2.順一個方向調(diào)打,不然蛋白質(zhì)分子排列混亂,菜不易成功。
3.此菜火候要求掌握好,要做到大火熬至糊狀,中小火推攪炒,雙手并用,一手?jǐn)嚦矗皇至苡停豢滩婚e,至少要攪炒四五百下。顏色由淡黃至淺黃轉(zhuǎn)成土黃色,蛋黃與豬油、淀粉溶為一體,一般炒8至9分鐘才算成功。
4.炒此菜易粘鍋,要隨時用炊帚擦凈粘在鍋邊的蛋液,還可熬至糊狀時,換鍋炒。
[風(fēng)味特點(diǎn)]
1.“三不粘”即不粘牙、不粘盤、不粘勺。
2.“三不粘”所用主料雞蛋黃,不僅營養(yǎng)豐富,而且還能治病。雞蛋黃性甘平、,有祛熱、溫胃、、等作用。《本草綱目》曰:“雞子黃補(bǔ)陰血,解熱毒,治下痢甚驗。”
3.“三不粘”如今是北京同和居名菜。相傳,此菜早是清代皇宮御膳房名菜,有一百五十多年歷史。后來廣和居有位姓牟的廚師結(jié)識了一位清宮御膳房里的廚師,學(xué)到制作此菜技藝并稍加改進(jìn),成為廣和居名菜。廣和居倒閉后,牟師傅又將此菜帶到同和居。“三不粘”其色之美、質(zhì)之純、味之香。堪稱妙品。許多友人到京,都紛紛慕名而至,每次必嘗此菜,他們說:“三不粘,是世界的美味!”
4.此菜黃艷潤澤,呈軟稠流體,似糕非糕,似粥非粥,綿軟柔潤,滋味香甜。
做法三
[主料輔料]
雞蛋......12個
花糖......15克
白糖......200克
山楂糕丁......100克
熟豬油......150克
濕淀粉......40克
[烹制方法]
1.雞蛋磕開,用12個蛋黃,4個蛋清,在碗里攪暄。
2.鍋內(nèi)添水400克,放入白糖,水沸糖化撇沫,晾涼后濾去雜質(zhì),與桂花糖、濕淀粉一起放蛋糊內(nèi)攪勻。
3.炒鍋內(nèi)下熟豬油125克,中火燒三成熱時,陸續(xù)把糊倒入。用小火炒制,并不斷攪動,逐漸將余熟豬油25克加入,至雞蛋不粘勺,起鍋裝盤。上面用山植糕丁撒成“壽”字或“喜”字字樣均可。
[工藝關(guān)鍵]
1.必須選用上好淀粉(即綠豆淀粉),才能制成“三不粘”。
2.炒糊,順同一方向攪動,使蛋黃、油和生粉乳化,至顏色嫩黃,不粘鍋時出勺。
[風(fēng)味特點(diǎn)]
1.“三不粘”又名“桂花蛋”,不粘盤、不粘筷、不粘牙,故名,是豫北安陽市的傳統(tǒng)名菜,歷史悠久,流傳省內(nèi)外。
2.相傳,相州(今安陽)有位縣令,其父喜食花生和雞蛋,但因牙齒脫落,
難饗其味。縣令命家廚每天做花生糊、蛋糕供老人食用,久之又感乏味。家廚便挖空心思不斷變換作法。有一次用蛋黃加水,放糖炒制了一盤色、香、味俱佳的炒蛋黃,老人食后極為贊賞。后來在一次壽宴上,為能同時上桌,改用大鍋制作。由于投料不準(zhǔn),炒得太稀,廚師急中生智,勾入淀粉,一邊使勁攪炒,一邊不斷加油。結(jié)果,較以往更為油潤光澤,香甜可口。且出鍋時不粘鍋、勺,盛裝時不粘盤,進(jìn)食時不粘匙,賓客連聲叫絕。逐因得名“三不粘”,在當(dāng)?shù)仫L(fēng)行開來。清乾隆下江南,駐胖安陽,當(dāng)?shù)毓賳T向乾隆獻(xiàn)膳,就有“三不粘”。食后乾隆大悅,即命隨員詢問制作方法,帶回京城。此后,該菜便在宮廷、府衙、市肆以至家庭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