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海洋食品精深加工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示范”項目各相關課題順利通過專家驗收。經過三年的聯合攻關,該項目在海洋食品重大共性關鍵技術、新產品開發與產業化示范、工藝設備和產品質量控制體系等方面都取得重要進展,獲得省部級一等獎4項,申請各類專利79項,制定并實施技術標準39項,研發海洋食品及營養與功能食品(基料)80余種,建成產業化示范生產線30余條,新增產值6.5億元。
一是突破了以海洋低值漁業資源生產高品質魚糜制品及調味品的技術關鍵,實現了低值魚類蛋白的高值化加工。上述技術成果已在竹莢魚、鳀魚及蝦貝類加工下腳料等低值魚類的高值化加工中得到了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并獲得2009年度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2009 年度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并進入201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公示階段。
二是突破了海洋食品原料功效因子制備的技術關鍵,拓展了海洋食品精深加工的領域。項目集成現代生物技術、現代分離技術、功能因子活性定向修飾技術及現代功能食品制造技術,開發了海參硫酸多糖與海參皂苷、貝類多糖與多肽及魚皮膠原蛋白肽等功效因子的制備技術。上述成果已獲得2009年度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并進入201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公示階段。
三是突破了海藻傳統加工的技術瓶頸,創建了新型海藻綜合利用系統。項目對傳統海藻化工行業進行了技術創新,實現了海藻膠的低能耗生產和海藻加工的零排放;集成現代食品加工技術研制了一系列新型海藻加工食品,打破了我國的海藻食品加工嚴重落后于日本等水產發達國家的局面。上述技術成果已獲得2008年度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四是突破了海洋食品質量與控制的技術關鍵,提升了傳統海洋食品的質量與。項目開發了貝類毒素、有害微生物及重金屬的脫除技術;集成超聲波、超高壓、輻照等現代食品加工技術,開發了海洋食品過敏源的消減技術;建立了利用遠紅外技術快速判別水產品品質及利用多糖和皂苷指紋圖譜技術鑒別海參質量的關鍵技術,為提升海洋食品品質提供了技術保障。
通過項目的實施,進一步完善了海洋食品優勢科研單位與企業聯合攻關的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立了沿海各省科技管理部門以省際聯盟的形式,共同推動區域優勢產業發展的新模式;相關企業創新能力及產品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對海洋漁業上游產業鏈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加強,為我國海洋食品現代加工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和海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