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離我們越來越近了,香噴噴的粽子上市了。不過專家提醒消費者,粽子好吃但是不能貪嘴。往年因為多吃粽子而鬧毛病的人不在少數,所以為了身體健康,要了解一些吃粽子有哪些禁忌。
一、粽子在未熟時不能吃
看著可口的粽子就在眼皮底下,裊裊青煙,粽葉飄香,讓人忍不住想“趁熱吃”.但是粽子是在小火慢慢熬了之后才能真正熟,而不熟的粽子不僅味道不佳,并且極難消化,對人的胃產生極大地負荷作用。
二、吃粽子時不能太快或太多
每年都有一些因為吃粽子太快火太多而發生甚至有窒息的事件。特別是老人和孩子,這兩類人群由于消化能力比較差,極容易因為吃的快活著吃的多而導致身心損傷。專家提醒,在吃粽子的時候,是一旁佐茶,一邊細嚼慢咽的品嘗粽子,一邊喝茶,這樣有助于吞咽和消化,而且每次少吃一點,由于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不容易消化,建議吃迷你粽。
三、不能吃儲存已久的粽子
自制的粽子沒有經過真空處理,其保質期比較短,如果天氣炎熱,能夠及時吃掉,如果實在是吃不完,要放入冰箱中儲存,但是在4天內吃完。且再次吃時一定要再次煮熟,要不會硬邦邦的,一點粽子的味道也沒有了。當然,若是準備多儲存些時日,可以選擇真空包裝的粽子,其保質期一般在180天左右。
四、以下3種人切忌吃粽子
1、心血管病患者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粽子多了,會增加血液的粘稠度,影響血液循環,加重心臟負擔和缺血程度,誘發心絞痛和心肌梗塞。
2、胃腸道病患者 :粽子在蒸熟后會釋放一種膠性物質,吃后會增加消化酶的負荷。粽子中的糯米性溫滯氣,含植物纖維既多又長,吃多了會家中胃腸負擔。患胃病及十二指腸潰瘍病人若貪吃粽子,很有可能造成潰瘍穿孔,出血,導致病情加重。
3、糖尿病患者:粽子中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紅棗、豆沙等,吃時通常還要加糖拌和,如果不加節制,就會損害胰島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升高,加重病情,甚至出現昏迷、中毒,搶救不及時會有生命危險。
五、端午節前夕,提醒大家幾點吃粽子的注意事項,讓大家過佳節無健康負擔:
1、傳統粽子大致分為南部粽和北部粽,兩者差別在于,南部棕是將未經油炒的糯米直接與餡料包入粽葉,以蒸籠蒸熟;而北部粽則是糯米先經過油炒,然后再和餡料包入粽葉,直接水煮。兩者比較之下,是以南部粽為較健康的選擇。
2、糯米為含醣的五谷根莖類,若食用過量,血糖同樣跟著上升,皆需多加留意。且糯米為支鏈淀粉不易消化,以一般女生拳頭大的粽子而言,建議每日攝取量不超過兩顆,避免腸胃功能不適,引起、腹脹、甚至是急性腸胃炎。
3、食材的選擇:盡量以瘦肉或豆干來代替高脂的五花肉或肥絞肉,蛋白質價值相同,卻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油脂攝取。咸蛋黃的膽固醇與鈉含量皆高,建議盡量不選用。以干香菇、菜脯、竹筍或蒟蒻丁為主,纖維量的增加可以減緩血糖上升的速度。堅果類的栗子或花生含有維生素E,但因為油脂與熱量偏高,建議酌量使用以搭配口感為主。豬油中飽和脂肪酸的含量高,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建議減少餡料的高油爆炒,可嘗試用香椿提味。市售粽子許多都嘗試以五谷米為主,五谷米的纖維量約為一般糯米的四倍,五谷粽的選擇可為健康與血糖穩定加分。
4、一般粽子大小約3-5份主食,可替代一餐的主食份量,建議再搭配1-2碗的小魚干苦瓜湯或海帶豆腐湯,補充適量蛋豆魚肉類與充足的青菜量,即可達到營養均衡的目的。
5、調味品的選擇,如:醬油膏、辣椒醬或甜辣醬等含鈉量高,對于高血壓、心臟病或腎臟病人而言,容易引起血壓上升,且增加腎臟的負擔,建議少量食用或加水稀釋后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