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是端午節必吃的食物,隨著端午節的來臨,粽子成了大街小巷熱銷的食物。那么,端午節為何要吃粽子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端午節為什么吃粽子吧。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民俗專家趙之珩介紹說,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狀有棱有角,內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初的粽子用竹筒貯米燒煮而成。魏晉時期,周處所撰的《風土記》中記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南朝吳均的《續齊諧記》中,也記載了屈原投江自殺后,楚國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貯米投于水中祭吊的事。
到了唐宋時代,粽子已成為節日和民間四季出現于市場的美味食品。長安有專門制作粽子的店,而且技藝也相當高。當時粽子餡已有多種果仁,其味道比只有黍米好多了。到了宋代,就有“艾香粽子”,是用艾葉浸米裹的。陸游的“盤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將簪艾一枝。”指的就是“艾香粽子”。
明弘治年間,就用蘆葉裹粽子,粽餡也多了,有蜜糖、豆沙、豬肉、松仁、棗子、胡桃等等。到了清乾隆年間,林蘭癡《邗江三首吟》中有“火腿粽子”一條,這種粽子流傳至今。
現代粽子以浙江嘉興負盛名。如今,粽子與正月的元宵、中秋的月餅一起,被稱為的三大節令食品。
民俗專家介紹,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不但盛行不廢,而且流傳到日本、朝鮮和越南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