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就要到了,又到了我們一年一度享用粽子大餐的時候了。粽子古稱“角黍”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吃粽子的傳統在已經存在2000多年了。早在春秋時期粽子就已出現,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慶食物。
那么,吃粽子有什么好處?什么人不可以吃粽子呢?來看看下面的介紹吧!
吃粽子有什么好處
消腫。粽子中一般含有紅豆,紅豆具有利水、和血排膿、消腫等功效。人體常為濕熱阻遏,紅豆能夠利水濕,解熱毒,與綠豆相輔相成,堪稱消夏良藥。
補中。粽子中一般含有紅棗,紅棗能補益脾胃和補中。所以對於脾胃虛弱和腸胃不佳的人士,如、經常吐瀉或人士都有好處,多吃紅棗能改善腸胃功能。
清熱。我國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粽葉具有“清熱止血、消腫、治吐血、下血、小便不利、癰腫”等功效。另外,葉子不僅帶來清香,還能提供多酚類物質和鉀元素,蒸制時滲入米內,有利于提高人體的抗熱機能。近年來研究證明,粽葉(箬竹葉)的提取物還具有作用。
開胃健脾。芒種過后,天氣日益炎熱,身體表面血流增加,腸胃功能逐漸下降,人容易苦夏消瘦。而對于那些胃酸少消化能力差,傳統稱為“胃寒”的人來說,糯米是非常好的食品。如果因為貪吃螃蟹大蝦之類胃里發涼,趕緊吃一個熱粽子,馬上就會舒服不少。
另外不同種類的粽子對人體也有不同的功效。例如:紅棗糯米粽子。夏日脾胃虛寒,糯米治胃虛,紅棗有健脾益胃的功效,健脾養胃的紅棗加上溫補脾胃的糯米,功力倍增,能夠強力對抗脾胃虛寒。
什么人不可以吃粽子
老人和兒童。粽子中含有許多糯米,黏性大,老人和兒童的腸胃功能相對較弱,如過量進食,極易造成以及由此產生的胃酸過多、腹脹、、腹瀉等癥狀,如果一定要吃盡量選擇小粽子,尤其是含有粗糧、薯類的粽子、不加油不加肉的粽子,吃時要細嚼慢咽,便于消化。
患有心血管病。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很多粽子品種繁多,粽子中常常會放入肉、紅棗甚至海鮮等,從而讓一個普通的糯米粽子成了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食用此類粽子,對病情有很大的惡劣影響。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如果過食用,可增加血液粘稠度,影響血液循環,易加重心臟負擔和缺血程度,誘發心絞痛和心肌梗塞。
糖尿病患者。對于糖尿病病人而言,紅豆粽和甜粽子不適合多吃。粽子含糖量較高,如果粽子中加入了紅棗、豆沙則含糖量更高,如果不加節制,就會損害胰島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甚至出現昏迷、中毒,搶救不及時還有生命危險。血糖不穩定的人也需要少吃糯米食品。大米飯的血糖指數是56,而糯米飯的血糖指數是87,遠高于米飯,這意味著吃糯米比吃大米更易導致血糖升高。
粽子是我國傳統美食,是端午節必備的美食,吃粽子對大家的身體健康很有幫助。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吃粽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