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糜制品一般加工工藝
在魚糜制品的研制上,日本堪稱為先進國。由于解決了低值魚類狹鱈的制作技術難題,日本的魚糜制造技術迅猛發展,魚糜制品品種繁多,各具一格,是水產加工業中的行業。
工藝流程:
原料魚處理→ 采肉→ 漂洗→ 脫水→ 半成品(魚糜)→ 加副材料斬拌擂潰→ 成型→ 加熱→ 冷卻→急凍→ 成品
制作方法:
1.原料魚的選擇:魚糜制品的原料魚可選范圍比較廣泛,一般以鮮度好、彈性強、味道佳、色澤白的魚為優質原料,魚類中彈性較好的魚種有白口、黑口、狗母、旗魚、海鰻、淡水青、草魚等。但有些優良魚種產量較少且價格較昂貴,不宜用于魚糜的大規模生產,因則必須考慮對捕撈量大的低值魚類的利用。低值魚只要掌握合理的加工方法,同樣可制得優質產品。另外,根據各地區群眾的喜好,各類型的制品特點,對魚種的選擇和配合都有不同要求,需因地制宜,靈活掌握。
2.原料處理:將原料去頭去內臟,并用流水洗凈腹腔內的血污、黑膜等物,以免影響魚的色澤和外觀。新鮮魚肉極易腐敗變質,冷凍魚一旦解凍,其變質的速度比新鮮魚來得更為迅速,因而原料魚處理必須迅速,以防止鮮度及品質的降低。
3.采肉:原料魚處理后,進采肉機將魚肉和皮、骨分離,有幾種類型的采肉機,其工作原理都相同,目前國內外常見的是滾筒式和壓榨式采肉機,利用帶篩孔的不銹鋼滾筒反復壓魚體,魚肉經小孔的擠出,從而和皮骨分離開來。
4.漂洗:采肉后的碎魚肉除彈性好、色澤白的優質魚,一般需進行漂洗,漂洗的目的在于除去血液、尿素,色素、無機鹽及部分水溶性物質,以增強魚糜的彈性,改善制品的色澤、各氣。對于彈性或鮮度較差的魚種,這一工序是十分重要的。漂洗槽可用容量為0.5~1噸圓形不銹鋼、鉛合金或鐵制的槽,用水量一般為原料重量的4~5倍,反復漂洗3~4次。反復漂洗通常會增加肉的親水性,使魚肉膨脹,難以脫水,所以在一次漂洗時加入0.01~0.3%的氯化鈉,用硬水漂洗也可得到同樣的效果。另外,在水洗過程中需注重控制水溫在10℃以下。
5.斬拌擂潰:魚糜生產中重要的工序之一是擂潰。漂洗后的魚肉,經濾肉機將細小骨刺、反結締組織、粘膜等不純物質去除后即進行擂潰。擂潰的目的在于使肌纖維蛋白質溶解出來,另外還具有均勻混合調味料的功用。擂潰機條由帶有2~3個桿的石制或不銹鋼制的臼組成,桿的轉速約為70~80轉/分,每個臼可裝肉容量70~100公斤。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設備也不斷更新,一般使用高速斬拌設備替代擂潰機,使得擂潰時間大大減少,擂潰效果大大提高,低級制品擂潰時只需將食鹽和其它添加料加入魚肉一次斬拌,高級制品則應將魚肉先斬拌幾分鐘,使魚肉松解以便于溶解,然后加入2.5~3%的食鹽繼續斬拌5~8分鐘,加鹽擂潰后,魚肉即變成了非常膠粘的糊狀物,加入各種添加料再擂潰5~8分鐘,食鹽量加得不當不僅影響制品的風味,也使魚肉的粘稠性降低。斬拌時間不夠,則魚肉無法形成網狀結構。斬拌時應使肉溫保持在10℃以下。
6.成型:擂潰后利用肉糊的粘著性和可塑性制成各種形狀。在日本,所有的成型都依靠機器完成。成型時要注意不能讓空氣進入魚漿,因為魚漿內一旦有了氣泡在加熱時會膨脹破裂,留下空洞,從而影響制品的外觀。
魚漿在擂潰后如果放置一段時間會自行轉變為凝膠,使成型發生困難,這種現象稱之為凝結。為防止“凝結”,魚漿應在低溫下保存,并及時成型。“凝結”形成程度取決于魚種。
7.加熱:加熱后,制品即完成凝膠化的全過程,同時殺死了魚肉中的,使制品便于儲藏。加熱方式一般有蒸、燒、湯煮、油炸四種。其它也有用紅外線照射或高頻加熱等法。加熱溫度根據不同制品,不同加熱方法各有差異。一般加淀粉的制品,因混入的耐熱菌較多,制品的中心溫度需達75℃以上;而不加淀粉者,制品中心溫度只需到70℃即可。另外國外有休取分段加熱法,即先加熱到45~50℃,使形成高強度凝膠化的網狀構造,然后再加熱至75℃,以達到、熟化目的。
8.冷卻及速凍:加熱后的制品必須迅速冷卻,以利減少的再污染,延長產品的儲藏時間。再在-30℃以下環境20~30 min內急速凍結至中心溫度達-18℃,以冰晶形成量少,營養損失小的效果。因速凍程度的保存了食品原有營養物質,且保藏時間大大延長,食品速凍技術是目前上公認的食品貯藏加工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