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煩心事,有許多事情你無法掌控、不能預料,相形之下你會發(fā)現(xiàn)享受美食是一件那樣自如的事情,幾乎可以說是予取予求,不受時間也不受金錢的阻礙,由此年紀漸長便愈愛美食。
其實,美食妙處是美食面前人人平等,有的時候天價海參鮑翅是美味,街頭的一串燒烤亦是不復古今的美味,更遑論那常常被人們視為難登大雅之堂的羊雜。
北京街頭的羊雜再貴不過兩、三塊錢,照樣頂著的招牌,帶給你一時難以言語的享受。不過,羊雜于我并不是北京街頭的這種,真正讓我有了羊雜情結的是我家鄉(xiāng)入夜時街頭飄來的陣陣羊雜香,尤其是到了這樣清冷的秋天,就更加懷念街頭那一盞燈下的溫暖了。當一種美食,傳遞給你的不再是簡單的味道,而是一種情境的時候,這種食品就是有靈魂的了。
羊雜在新疆也是平常簡單甚而簡陋的味道,不過在制作方法上和北京的不盡相同。北京的羊雜湯只是簡單的烹制,吃到的只是羊雜本身的味道,想像力方面有限的緊,不能充作正餐。羊雜中重要的部分是羊的肺部,在北京只是煮了變成暗紅色,新疆的做法是用清水反復地沖洗,直到肺中所有的血水都被清洗干凈,然后再用清水和面粉加入色拉油而成的面湯從肺管中灌入肺部,然后再下水煮熟。而羊腸看上去是羊雜中不起眼的部分,新疆人喜歡仔細清洗干凈后,在腸中灌入米粒和肉丁、胡蘿卜丁、洋蔥丁及羊油混合而成的主料,下水煮熟,煮熟后成為米腸子。米粒熟后膨脹將原本很細的腸子撐的有一寸左右那么粗,簡單羊腸就此就變成另外一種美味,米粒和胡蘿卜融入羊肉的香,羊肉又有了米粒和胡蘿卜的清香。而羊肚部分倒是和北京的加工方法差不多,煮熟即可,其實羊肚也實在是沒有留給人們更多的發(fā)揮空間。在新疆的街頭,常可見賣羊雜的人推著小車,車上的大鐵盆里放著,小山般的羊雜,肺、肚、腸、心、羊頭俱全,為了干凈,小車上一般都是釘著雪花鐵。小車邊放著兩三條簡單的長凳,有顧客過來隨意地坐下,招呼著:來一碗“雜碎”,多放點米腸子,多放點羊心什么的……攤主一般都是穿戴潔凈的中年婦女,聽到招呼后都會迅速地切出幾個大塊放在案板上,分別切小塊,一般都以量多的羊肺為主,米腸子次之,上面再加上一些羊心、羊頭、羊肚,澆上一些羊雜湯。至此攤主加工部分結束,桌子上有家里做的油潑辣椒和上好的醋,至于加多少完全看客人的口味了,一碗香辣酸醇的羊雜如此炮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