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處暑是秋季的節氣,它預示著炎熱夏天即將結束,天氣會漸漸轉涼,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都會有所下降。下面為大家介紹處暑養生方法,處暑養生禁忌。
處暑養生的方法
起居養生
處暑節氣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所以此時,人們的起居作息也要做相應的調整。
1、早睡早起
良好的睡眠,不但可以疲勞,保護大腦,,還能促進發育,有利于美容。
2、子午覺保健康
古人認為,子午之時,陰陽交接,極盛及衰,體內氣血陰陽失衡,必欲靜臥,以候氣復。(即每天于子時處于熟睡狀態,午時靜臥或小憩)。有統計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覺可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因此,子午覺既有防病保健的意義,又符合養生道理。
3、睡覺時保護好腹部
不論是午睡還是夜間睡眠,都應關好窗戶,用被子蓋好腹部,以免秋風使脾胃受涼。
4、不宜急于增加衣服
民謠素有“春捂秋凍”的說法,秋天不要一下子增加衣服,以便體溫在秋時勿高,以利于收斂陽氣。
飲食方面的養生
處暑過后,氣候逐漸變得干燥,人們常會感到既熱又干燥,容易出現皮膚干燥,喉嚨干燥,干咳無痰,發熱等癥狀。
1、飲食應對秋燥
燥氣傷肺,對付“秋燥”的方法就是多喝水,可在白開水中加鹽或蜂蜜,盡量少吃油炸、燒烤以及熱性食物,可多吃水果、百合和一些滋陰養肺、生津的粥湯。
建議多吃新鮮果蔬,尤其是梨子和蓮藕,還可將絲瓜皮、荷葉等用于熬湯。
2、飲食養肺
(1)多食酸味食物:
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
(2)應以滋陰潤肺為宜
肺金太旺則克肝木,故《金匱要略》有“秋不食肺”之說。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運動養生
1、可適當增加運動強度
隨著天氣的變化,早晚運動時可適當增加運動強度。
2、 按摩肚臍養生
肚臍是人身要害,夏天的暑熱讓人們對肚臍的保暖不夠,這個時節可適當加強養護。先將雙手掌心搓熱,然后上下重疊放在肚臍上,按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分別揉按。
精神方面的養生
處暑時節天氣多變,很引發情緒變化,極易誘發消沉的心緒。
所以在進行自我調養時,要遵循循古人的“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處暑養生的要點
穿衣上
雖有“春捂秋凍”一說,但處暑過后,早出晚歸者要注意添加衣服。特別是夜間外出,要多穿衣服。
飲食上
有些人在處暑過后往往胃口大開,但此時仍不宜多吃肉類等高蛋白食品,可選用適合健脾胃的食物如薏米、蓮子、扁豆、冬瓜等。
鍛煉上
早晚可適當運動,中午氣溫偏高,仍需要避免室外運動,特別是患有高血壓的中老年人,不宜晨練一直到太陽當空。
夜寢時
白天若室溫不高可不開空調,開窗使空氣流通。晚上入睡前,應關好門窗,因深夜往往降溫幅度較大。
滅蚊
處暑過后仍是蚊子繁殖高峰期,必須重視家居滅蚊,噴灑殺蟲劑。需要注意的是,僅用驅蚊燈是不能殺滅蚊子的。
處暑養生的原則
春捂秋凍
春捂秋凍是古人一條非常實用的“生活諺語”,“春捂” 是為了幫助氣血走表散熱,促進陽氣;“秋凍”是為了氣血入里保存熱量,促進陽氣潛降。因此,處暑后要使身體有一些涼意,不要天一冷就馬上全副武裝,穿 很厚的衣服。而且初秋是“冷”并沒有感覺到“寒”,“皮肉之冷”是可以忍耐的,而采取“秋凍”對于適應與抗御后來冬天的嚴寒都有很大的好處,從機體適應能 力上看,也可以說符合季節之間的“慣性原理”。
滋潤肺部
初秋的氣候逐漸干燥,容易對肺陰造成損傷,伴隨著夏季眾多的也 會侵入呼吸道黏膜,引起感冒、、扁桃腺炎和等疾病,一些氣喘病也會在此時復發或者加重。所以,加強對肺陰的保護顯得尤為重要。中醫上講肺喜潤 而惡燥,燥邪傷肺,養肺不僅能使肺氣更加充盈,增強肺的主氣,也能由于肺虛所導致的各種疾病。在食物的分類上,甘潤的食品對肺是有益的,例如梨、荸 薺、枇杷、甘蔗、柚子等,還有眾多的粥品,更是養肺的,例如銀耳冰糖粥、百合蓮子粥等。
早睡早起
處暑后氣溫逐漸下降,早晚溫差增大,此時,在起居方面,早晚要注意根據氣溫適時添減衣服。處暑節氣正是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 衰也隨之轉換,此時起居作息也要相應地調整,要注意早睡早起,早睡可以避免秋天肅殺之氣,早起有助于肺氣的舒展。
出去走走
傳統中醫認為,15:00~21:00,是人體陽氣充足的時間,身體功能會出現值,大腦細胞處于活躍的狀態,反應靈敏、思維活躍,大氣中氧氣含量相對較高,適合外出散步健身。每天把快速走路的時間安排在下午3點以后,了充沛的體力,了走路的效果。
滋陰防燥
針對秋季的陽氣狀況和氣候特點,對于體質虛弱的人,除飲食調養之外,亦可以進行適度的調養,由于秋季燥邪甚,因此,調養應以預防燥邪傷人為主。
少辛增酸
少辛的意思就是少吃辛辣的食物,這是為了減少肺氣的耗散。吃過于辛辣的食物會導致人體發汗,這是因為味辛的東西都有發散的作用,能調動人體肺部的陽氣通過汗液從體內發泄出來,隨后身體便涼了,陽氣發散了自然身體也就涼了。所以說,處暑之后少吃辣椒、花椒、生姜等辛熱食物,更不宜吃燒烤食物,以免加重秋燥的癥狀。
處暑養生禁忌
多睡一小時
處暑是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因此,從養生的角度來看,此時起居作息應作相應調整。
專家表示,增加睡眠一小時,并且有質量的午覺,可以讓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來臨之前保存能量,養精蓄銳。尤其是對于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氣血陰陽俱虧,會出現晝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現象。因此可以在晚上提早入睡,并且堅持午睡的好習慣,即使睡不著,但閉目養神也是對身體有好處的。
據媒體報道,現代研究發現,夜間0至4點,體內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點;中午12至13點,是人體交感神經疲勞的時間。有統計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覺可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因此,子午覺既有防病保健的意義,又符合養生道理。
對于年輕人來說,充足的睡眠可以讓學習工作更精力充沛,同時也可以減少“秋困”的出現。
避免過早添加衣物
秋季養生小常識提示說,“春捂秋凍”之意,是讓體溫在秋時勿高,以利于收斂陽氣。因為熱往外走之時,必有寒交換進去。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護陽氣。同時,早晚比較涼了,要注意增加衣服。
注意胃部保暖
夜寢應關好門窗,腹部蓋薄被,秋天要注意胃部保暖,以防止秋風流通使脾胃受涼。依照自然界規則,秋天陰氣增、陽氣減,對應人體的陽氣也隨著內收,為的就是貯存體內陽氣。然而,隨著天氣轉涼,很多人會有懶洋洋的疲勞感,早上賴床不起,白天不愛動,這就是人們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