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飯是每年春節準備的,每年的年夜飯的美食都會有魚,年夜飯吃魚有很好的寓意,那么,年夜飯吃什么魚好?下面火爆食品飲料招商網來詳細介紹給大家,僅供大家參考。
年夜飯吃什么魚好
鯉魚
過年吃鯉魚,鯉同“禮”諧音,過年吃鯉魚大吉大利。
鯉魚味甘,性平。除和鯽魚有同樣的食療作用以外,還具有黃疸、鎮驚的作用。適用于水腫、咳嗽、氣喘、胎動不安、小兒驚風、癲癇等病癥。此外,鯉魚的視網膜上含有大量維生素A,常食對明目有效果。從食用時間上來說,鯽魚性溫,適于冬季食用;鯉魚性平、性涼,適于夏季食用。
肝腎功能較差者,病后少吃鯽魚和鯉魚,以防過多攝入蛋白質,增加肝腎負擔。
鯽魚
過年吃鯽魚,鯽同“吉”諧音,過年鯉魚和鯽魚一起吃就是大吉大利。
鯽魚,味甘、性溫。有利水、消腫、健脾、下乳和清熱的作用。肉中含蛋白質氨基酸很高,對促進智力發育、降低膽固醇和血液粘稠度、預防心腦血管病具有明顯的作用。民間有“魚生火”的說法,但鯽魚是個例外。據本草云:“諸魚屬火,唯鯽魚屬土,故能養胃。”另,鯽魚湯有滋補作用,因而特別適合冬季食用。鯽魚豆腐湯是冬季鯽魚湯的吃法之一。燉食鯽魚湯既可補虛又有通乳催奶作用,故產婦飲用。鯽魚的特點是營養素,含糖多,脂肪少,蛋白質豐富,所以吃起來既鮮嫩又不肥膩。《本草經疏》中說:“鯽魚調味充腸,與病無礙,諸魚中惟此可常食。”常食鯽魚可健身,能減少肥胖,有助于降血脂,使人。
鯽魚的缺點是細刺較多,老年人食用需緩慢進食,并耐心剔除魚刺。
鰱魚
過年吃鰱魚,鰱同“連”諧音,過年吃鰱魚連年有余。
鰱魚俗稱白鰱,入肺脾經,有利水、止咳,祛除脾胃寒氣的作用。常用于脾胃虛弱,水腫、咳嗽、氣喘等病的。尤其適用于胃寒疼痛或因引起的慢性胃炎。鰱魚對皮膚粗糙無光澤亦有作用。民間有言:“青魚尾巴鰱魚頭”,鰱魚味美,以頭為貴,尤其在小雪后,腦滿肉肥,其味尤佳,稱為“雪鰱”。拆燴鰱魚頭是傳統名菜,方法是,將骨刺除去,但其型不散,其肉不碎。
鰱魚性溫,、瘡瘍者慎食。脾胃蘊熱者不宜食用。瘙癢性皮膚病、內熱、蕁麻疹。廯病者應忌食。
年夜飯吃魚習俗
人過春節講究好意頭,希望“年年有余”,當然春節餐桌上少不了“魚”。甚至魚的名稱也特別挑上吉祥話代表昌盛的鯧魚或者魚體帶紅的紅目鰱、赤鯮、馬頭魚等。
的南方人,吃年飯時,或者其他節日與盛宴,都是必須上一條全魚,這全魚還不吃掉,以表達年年有魚(余)的寄托。過年為什么要吃魚?很早以前就有在春節吃魚的習俗。魚的諧音“余”不僅僅代著盈余,也象征著降妖除鬼。
在古代的漢朝,畫在門叩上的魚在降魔中賦予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唐朝,魚的圖案會出現在門把上,大門上,柜子門,箱子門上,以便驅走鬼怪。所以門把手設計魚這一觀念對人在新年里吃魚有很大的影響。降妖除鬼則被慢慢的淡忘。同時把作為一道菜的魚不吃干凈,則是迷信于年年有余的說法。
年夜飯吃魚的由來
起源于原始崇拜魚。在除夕年飯中,魚除了象征年年憂郁的吉祥意義外,還有隱秘的鎮邪意義。早在漢代畫師所繪門上的扣環,多有魚餙作鎮邪物。唐代的屋門、柜門、箱門等,都盛行魚形拉手,以示鎮邪的功能。這影響了后世除夕年飯的魚俗。看來,除夕的魚,在餐桌上是招財,餐桌外是鎮邪,只是后一種功能其隱義,逐漸為人們所淡忘了。
過年食魚的習俗,大江以南的不少區域,似乎有一個潛規則。魚是宴席上一道菜,端上桌基本上是不吃留下它,作為吉祥物,意味著“年年有余”。有的地方,年飯時吃魚,要留頭留尾到明年(即年初),表達新年“有頭有尾”的祈愿。擺魚也有講究:魚頭要對著貴賓或長輩,體現尊敬;來客是文人,將魚肚對著他,贊他肚里有墨水,滿腹文章;來客是武將,講魚脊對著他,夸他剛武豪放,可作脊梁。還有魚端上桌時的擺放,魚頭對著誰、尾對誰,擺下后不可再端動。魚頭所對的人“剪彩”,魚尾所對的人“贊助”;先由二位對飲一杯酒,再由魚頭的人首動筷夾魚吃(所謂“剪彩”),隨后大家才可以動筷,熱鬧氣氛,歡語一片。
年夜飯吃什么魚好?通過以上內容我們了解到年夜飯吃什么魚好,魚類有很多,大家可以選擇,春節吃魚有好意頭,希望“年年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