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婆豆腐是豆腐菜肴中富地方風味特色菜之一,色澤淡黃,豆腐軟嫩而有光澤,其味麻、辣、酥、香、嫩、鮮、燙,豆腐表面蓋有一層淡紅色的辣油,可保持豆腐內的熱度不使很快散失,趁熱吃滋味更佳,花椒面也撲鼻。在數九寒冬季節食用,更是取暖解寒的美味佳肴。麻婆豆腐的由來大家知道嗎?下面為火爆食品飲料招商網大家介紹麻婆豆腐是怎么來的。
麻婆豆腐的由來(一)
說起麻婆豆腐的歷史,就不得不提起四川成都的“陳麻婆豆腐店”。1824年,聞名中外的四川陳麻婆豆腐飯店在萬福橋頭開業了。當時這只是一個經營素飯小菜的夫妻店,飯鋪由劉氏掌灶,因為她夫家姓陳,臉上又有麻子,人們以背后都把她叫做陳麻婆。
萬福橋頭是開飯館的好去處,南來北往的客商不斷。一天,一位來萬福橋歇腳的“油腳子”(販油的腳夫)買來兩塊豆腐和一點牛肉,從自己的油簍子里舀上一勺菜油,請求陳麻婆代為加工。陳麻婆立即應允。當香氣四溢,顏色誘人的牛肉末燒豆腐端上飯桌時,其他“油腳子”也饞涎欲滴,紛紛買來豆腐和牛肉,并也舀上一勺子菜油請陳麻婆代為烹制。因為油大火旺,豆腐雪白綿軟,下鍋不爛,牛肉又鮮又嫩,所以陳麻婆燒制的豆腐可口異常。從此,一傳十,十傳百,不但“油腳子”,后來連一些文人雅士,富商巨賈也慕名前來這里品嘗陳麻婆燒制的豆腐了。久而久之,陳麻婆燒制的豆腐遂成為四川一道風味獨特的名菜。人們為了稱呼方便,便把陳麻婆店燒制的豆腐稱作“麻婆豆腐”,她所在的陳家小店也自然地被命名為陳麻婆豆腐店了。
出了名之后,陳麻婆依然采取廉價招客,味美取勝的策略,小店依然是舊式方桌和高腳板凳,只以麻婆豆腐待客,而且門前不掛招牌。麻婆豆腐另一個吸引人之處是當面操作。爐灶設在店堂之中,一排三眼焦炭爐,火力從大到小,灶頭上放著辣椒、豆豉、醬油、川鹽、花椒末等佐料。顧客交來豆腐、肉和油之后,可以坐等,也可以在灶前觀賞操作。陳麻婆有條不紊,先用大火煸炒肉末,下豆腐及佐料后,再移至中灶小火煨靠入味,勾芡盛碗上桌,宛如現在烹飪技術表演一樣。別的飯館見麻婆豆腐有名,紛紛效尤,有的大飯店還把麻婆豆腐當作一款名菜。但品嘗過的人卻評論,無論哪家飯館,總不及陳麻婆豆腐店燒制的麻婆豆腐那樣具有魅力。
麻婆豆腐的由來(二)
故事發生在清朝末期,住在四川成都的陳某由于事故突然去世,一家人陷入了生活困境。兩個鄰居一家是賣的,一家是賣豆腐的,由于可憐這一家人,就把每天賣不出去的蹄筋肉和壓壞的豆腐周濟給他們。
陳某的妻子溫巧巧,據說特別喜歡做飯。為了孩子,她絞盡腦汁想做得好吃些。
由于蹄筋肉很硬,所以先把肉剁碎。當時不可能有絞肉機,她就用堅硬的木頭做成圓樹墩狀的菜板,把蹄筋肉放在上面,用大菜刀耐心地剁。十分鐘后,就能剁成細小的碎肉。
豆腐形狀亂七八糟的也不好看,她切成了小四方塊,這樣就看不出原來的形狀了。
然后加入自家制的醬,把弄好的碎肉和豆腐煮上幾個小時,因為蹄筋肉即使剁碎了仍然很硬。經過咕嘟咕嘟地慢燉,蹄筋肉會變軟。而且還能燉出黏稠的美味膠脂。的豆腐也有韌勁,很適合燉,而且吸入了肉汁,味道更好。
出鍋時,撒上充足的,蹄筋肉獨特的動物膠腥味因此而消失了。
吃一小口,滿嘴充滿了肉滑潤的。稍隔片刻,濃重的接踵而來,還有醬獨特的發酵味,微微殘留的羊肉腥味反而感覺很好。而且,胡椒清新的香味,像清風一樣從舌頭上吹過。
這是以前從未吃過,而且只要吃過一次就絕不會忘記的味道。
溫巧巧靠這個菜開了家餐館。由于這菜又便宜又特別好吃,所以生意非常興隆。因為她的臉上有麻子,所以她擅長的這道菜后人就稱為“麻婆豆腐”。
總結:麻婆豆腐的由來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里了,四川的麻婆豆腐已有一百年的歷史,凡到四川的游客莫不以一嘗為快事。麻婆豆腐由于名聲卓著,已流傳,乃至日本、新加坡等國家,現已成為風靡世界的川菜名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