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家鄉(xiāng),忽然想吃家鄉(xiāng)的酸菜。讓妻如法制作,卻沒有了家鄉(xiāng)酸菜的純正、清爽、沁人心脾。妻不服氣,如是三番,終以失敗而告終。無奈,只好給母親打電話,讓母親制作一桶酸菜送來。
我家在豫西南的丹江河畔,我是吃著丹江酸菜長大的。丹江酸菜的原料十分廣泛,芹菜、芝麻葉、紅薯葉、萵苣菜、蘿卜纓、青野菜等都可制作酸菜。丹江酸菜的制作十分簡單,先是把青菜洗凈,放入開水鍋里,煮到七成熟,取出,連湯置于罐內(nèi),用石塊壓實、密封,一日后即可拆封食用。好的酸菜顏色泛黃,酸漿泛黏,掬之成線狀。酸菜貯存期可達10~120天,具有冷熱可食之特點。用其漿水所做的酸辣湯是拌涼粉的好作料,也是預防感冒的土方。
可憐天下父母心。母親聽說我要吃酸菜,不幾日便提著一桶酸菜,風塵仆仆地趕來了。當天晚上,我吃到了母親做的地道的丹江酸菜湯面條。妻看著我口饞的樣子,生氣地說:“整天就知道酸菜酸菜,你回老家得了!”母親看著妻,給妻講述了丹江酸菜的來歷。
酸菜的來歷源于堯帝的兒子丹朱。堯帝時候,丹江叫黑河。黑河洪水泛濫,堯帝便派兒子丹朱前來治理。一次,百姓給丹朱做的野菜湯,丹朱因抗洪忘了吃。第二天早晨,丹朱打開飯罐,見青青的野菜變成了黃燦燦的酸菜湯。食之,酸酸溜溜的,解渴止餓,比青菜好吃百倍。于是,丹朱便命人挖野菜,制作酸菜,隨身帶著,渴了喝湯,餓了吃菜。黑河終于被丹朱治服,但因勞累過度,丹朱累死在工地上。后來,人們?yōu)榧o念丹朱,把黑河改名為丹江。丹朱雖死,但他首創(chuàng)的酸菜,一直在丹江流域民間廣為流傳。
妻說:“媽,不是我生氣。為了給你兒子做可口的酸菜,我制作了多少次,可總是不酸!”母親說:“是不是制作方法有問題?”妻說:“都是按你教的方法做的呀!”婆媳倆交流了半天,怎么也找不出原因。還是我從網(wǎng)上查到了其中的奧秘。原來,這一切皆是因為丹江水。丹江水純凈,沒有污染,而且含有豐富的礦物質(zhì),利于制作酸菜。離開家鄉(xiāng),沒有了丹江水,再好的菜又怎么能制作出味道純正的丹江酸菜呢?
婆媳倆聽了,恍然大悟。母親小住了幾日,便要回鄉(xiāng)下。我和妻留母親,母親說:“傻孩子,我住這里,誰為你做酸菜呀!”我知道,母親其實是吃不慣城里的菜,因為,她也離不開丹江酸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