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燕是什么?有人認為就是餛飩,的確,肉燕的樣子和餛飩樣子相似,說二者是同一事物的人,怕是被沙縣小吃給耽誤了。那么肉燕是餛飩嗎?
肉燕是餛飩嗎
肉燕不是餛飩,因為在面皮和餡料上來說肉燕和餛飩是不同的,但是肉燕是由餛飩演化而來的,早其實只有餛飩,所有這些類似的食物(云吞、抄手、扁食等)都是由以前的餛飩演變而來,但各地又融入了各地的特色。
肉燕又叫做扁食,扁食有很多地方叫,說的是福建一帶說的餛飩,福建對餛飩還有一種叫法,就是“肉燕“”,它們的特點在皮,就是用是豬肉砸成泥撒粉搟出來的,肉燕皮就算不拿來包餛飩,切成條裹肉丸子蒸著吃也可以。
說到餛飩,也是一樣的道理,我猜想,餛飩的面皮、餡兒和湯,在中國那么大的面積范圍,卻依然可以成為大多數人的喜歡的食物,也是因為基因決定的,一開始有餛飩,后來就流傳到全國各地,自然就都愛吃了。
肉燕的皮和餛飩不同
餛飩的皮是面皮,但是肉燕的皮加入了薯粉還有肉打成了漿
福州肉燕皮由來
精肉千錘打成漿,薯粉相伴鋪成張。竹片沾卷滾水煮,如燕插翅如高湯。從這四句流傳與福州坊間的俗語可以看出,其制作過程之細致講究。因此人們給了它一個美稱叫燕皮。
福州肉燕皮制作過程
首先原料要選用新鮮的豬后腿精肉,剔凈筋膜、碎骨等,然后將精肉切塊軟硬搭配分組。然后將分好組的肉放在砧板上,用木槌反復捶打,并加入適量糯米或甘薯粉增加粘性,捶打時節奏均勻,肉坯要反復翻轉,直至打成膠狀肉泥。然后將肉泥放在木板上,均勻撒上薯粉,輕輕拍打壓延,成為鮮燕。將鮮燕切成長條,懸掛通風處晾干即成干燕皮。這樣的肉燕皮,薄如紙,煮后晶瑩剔透,連抱進去的餡兒有哪些都能看的一清二楚。
肉燕和餛飩的區別
肉燕(扁肉燕)外皮由豬肉和地瓜粉制成,內餡以魚、豬肉為主。多見于福建,是福州著名小吃。肉燕皮煮熟后皮會顯得晶瑩剔透,口感爽滑筋斗有嚼勁。
可以看到肉燕皮和餛飩的皮還是有區別的
餛飩在江浙滬一帶分兩種,一種是大餛飩,外皮由面粉制成,內餡有豐富程度與餃子無異。外型包法上大餛飩注重包出帶有棱角的外形:
大餛飩
另一種是小餛飩,外皮由面粉制成,內餡以豬肉為主。包法上小餛飩講究快速,包出的外形多為肉團帶一個大尾巴:
扁食(扁肉)外皮、內餡用料基本與小餛飩是一樣的,叫法多見于閩臺,有一點細節區別是扁食內陷多用槌敲打而成,不過現在流行絞肉機直接制作出內餡。
因此,小餛飩、抄手、扁食(扁肉)、云吞、清湯、包面泛指同一種小吃,大餛飩因內餡豐富更趨同于餃子,很多網友反映在北方餃子也叫餛飩、扁食。當然還有一些地區有其他的叫法和外形,但請不要糾結于形式,知道它好吃就行。
肉燕的做法
1.選料:選用豬后腿精肉,要現宰現用,力求新鮮
2.剔肉:原料肉須剔凈筋膜、碎骨等,然后將精肉塊軟硬搭配分組(習慣上稱為坯)
3.捶肉:將精肉坯放置在砧板上,用木棰反復捶打,并加入適量糯米糊、植物堿以增強粘性,捶打時用力要均勻有節奏,肉坯要反復翻轉,邊捶打邊挑除細小筋膜、直至肉坯打成膠狀肉泥
4.制燕:將膠狀肉泥放在木板上,均勻地撒上薯粉,輕輕拍打壓延,直至成型,稱為鮮燕
5.晾干:將鮮燕切成寬16厘米的長條疊卷,懸掛于通風處晾干,即成干燕皮
產品特色
厚薄均勻,破損少,表面無明顯皺紋,富有營養,每千克干肉燕皮可切成八厘米見方的片約600張。
肉燕的皮很有講究,精選豬后腿的精瘦肉,打成肉泥后,配上一定比例的甘薯粉,通過精細復雜的工序手工打制而成,薄如白紙,其色似玉,口感軟嫩,韌而有勁,散發出肉香,非常爽口。以上就是為大家介紹的肉燕是餛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