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即將到來,二月二吃豬頭肉,是傳統習俗之一。那么,二月二為什么吃豬頭?下面小編來詳細介紹給大家二月二吃豬頭的習俗!
二月二為什么吃豬頭
古代豬頭是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的供品,平常的時間豬頭是不能隨便吃的,一般農戶人家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到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時殺豬宰羊。
從這一天起就開始改善伙食,每天飯菜都要見點肉,除夕夜全家吃團圓飯,初一吃餃子,破五吃餃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等到正月一過,年也過了,節也過了,臘月殺的豬肉基本上都吃光了,只剩下一個豬頭,這豬頭只能留在二月二才能吃。龍王是管降雨的,所以農民要把的祭品供上給龍王吃。
農家殺年豬,多在正月里基本食盡,“惟余頭蹄,于是日煮食之”,人們以豬頭祭龍頭,食豬頭為龍抬頭。人們形容龍也是從很多動物身上找到特征,在龍形象里,可以找到蛇、魚、鳳、麟、鹿、馬、牛多種動物的影子。人們用豬頭代替龍頭,也是這個原因。
“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大地萬物開始復蘇,一切動植物開始抬頭,一年要開一個好頭,迎來這一年的風調雨順。龍王是管降雨的,他上到天宮,農民要把的祭品供上給龍王吃。后來,“二月二”吃豬頭肉的習俗就保留了下來,成了吉祥的象征。
關于為什么要把豬頭當作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的供品,據資料記載,淵源可追溯到先秦。據宋代的“仇池筆記”記錄的一個故事:
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饑餓,于是闖入一鄉村小廟,卻遇上了一個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斬之,哪知和尚全無懼色,王中令很奇怪,轉而向他討食,不多時和尚獻上了一盤“蒸豬頭”并為此賦詩曰:“嘴長毛短淺含膘,久向山中食藥苗。蒸時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槳澆。紅鮮雅稱金盤汀,熟軟真堪玉箸挑。若無毛根來比并,氈根自合吃藤條。”王中令吃著蒸豬頭,聽著風趣別致的“豬頭詩”甚是高興,于是,封那和尚為“紫衣法師”。
看起來豬頭還真是一道佳肴呢,而且也是轉危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標志。
豬頭的做法及禁忌
豬頭的做法在清代已經發展到了,《調鼎集》中就記載了至少14種做法,包括:煨豬頭、蒸豬頭、鍋燒豬頭、醉豬頭、爛豬頭、豬頭糜、陳豬頭、豬頭膏、派豬頭、糟豬頭、紅燒豬頭、煮豬頭等。
豬肉中味道濃厚的部位是頭肉和肩肉。豬頭的轉動就靠肩膀來支援,由于活動頻仍,集中了一范圍較小且質地較硬的肌肉,顯得顏色較濃,粗筋與筋膜也較多,因此并不適合切厚塊來烹飪,以切薄片或絞肉末較合宜,或者切成小角塊燉煮,肉質會稍微軟化,變得較可口,不至于堅硬難咀嚼。
蒸煮的質地較柔軟,適合腸胃消化吸收較虛弱的族群,熏、鹵的質地脆而硬,需要較大的咬勁來咀嚼與吞咽,多為青少年、壯質體格者所喜愛。
鹵豬頭肉配青蒜片或蔥花,沾醬油露,口味固然誘人,而且大開胃口,然麗因為其質地堅脆不易消化,較會引起胃脹;尤其是豬頭皮部分,其性味較升發,慢性病患者、皮膚過敏者、有傷口未愈合者、腸胃虛弱者都不太適合吃熏寓的豬頭皮,吃后通常會感覺不舒服,有傷口或皮膚過敏、腳濕氣重、香港腳的人,反應尤其明顯,患部很快就會發癢或泛紅,有此體質狀況的人,謹慎攝食為宜。
經過上面內容我們了解到二月二為什么吃豬頭,不同地區有著不同飲食習俗,大家可以根據當地習俗來過二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