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我國一個非常傳統的節日,而同時我們大家也都知道中秋節是有著非常多的習俗的,但是很多人對于這些習俗是不太了解的,那么中秋節為什么要放孔明燈?
中秋節為什么要放孔明燈
中秋節做燈籠是一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古代中國人把一年四季都分別賦予了一種特定而明確的含義,燈籠,又稱燈彩,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工藝品。秋天的節日中,中秋節當數為隆重者。中秋節和月亮有關。這一天,月亮圓。根據古代天人合一的觀念,月圓之日也應是親人都在之時,所以叫團圓。西漢時期,除了中秋節要做燈籠,掛燈籠,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后也會掛燈籠。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寄托心愿。孔明燈,又稱天燈,也有人稱之為許愿燈,在放飛孔明燈之前,人們會在燈壁上寫上自己的心愿,然后將其點亮,使其飄上天空。中秋節放孔明燈是一項傳統習俗,為了城市安全、避免火災,很多地區已經禁止在中秋節的時候放孔明燈了,目前傳承這項傳統的區域集中在沿海和郊區。中秋節是傳統的三大燈節之一,所以,中秋節的時候是一定要玩燈的,燈籠又稱燈彩,是傳統的手工器物,古人認為,燈籠有辟邪的作用,所以,在中國傳統習俗中,重要節日家家戶戶一定要在門前掛燈籠,起到辟邪的作用。到了現代,中秋節打燈籠更多的是為了增加節日氣氛。在北京、廣東、廣西、香港等地區每年中秋節都會舉辦盛大的中秋燈會。
中秋節為什么要吃螃蟹
不是因為中秋節而吃螃蟹,而是因為這個時候的螃蟹吃。中秋節吃螃蟹的習俗由來已久,俗話有“西風響蟹腳癢”,說的就是每年中秋之時,螃蟹黃滿膏肥,是的品嘗時機。古時漢族的中秋宴俗,以宮廷為精雅。如明代宮廷時興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眾人圍坐品嘗,佐以酒醋。食畢飲蘇葉湯,并用之洗手。宴桌區周,擺滿鮮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時鮮,演出中秋的神話戲曲。因為菊黃蟹肥秋正濃~秋風送爽中邁入農歷九月,肥美的大閘蟹早已"橫行"深圳。俗話說"九月團臍十月尖",就是指農歷九月雌蟹,到了農歷十月雄蟹當道。此時正值雌蟹膏香肉嫩之時,甘香流油的蟹黃、白嫩鮮甜的蟹肉,讓消費者饞得直流口水,食指大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