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烤鴨是一道具有世界聲譽的北京菜式,用料為肉食鴨北京鴨,炭火烤制,色澤紅潤,肉質肥而不膩,外脆里嫩,被譽為“天下美味”。那么,北京烤鴨的歷史有多久了?
北京烤鴨的歷史有多久了
烤鴨是北京獨特的名菜,譽滿中外。烤鴨歷史悠久,早在1500年以前南北朝已有“炙鴨”。元朝天歷年間(公元1330年)的御膳醫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中列入了席上珍品"燒鴨子",便是今日的烤鴨。那時烤鴨之法為叉燒,是將鴨子的內臟取出后,把羊肚、香菜、蔥、鹽拌勻,置鴨腹內,用叉在炭火上烤熟。
如今的北京烤鴨是選用北京郊區飼養的填鴨制作的。烤制前,先把鴨子腿毛洗凈,取出內臟。然后在皮和肉之間壓進空氣,使皮肉分離,再在鴨體上涂上麥芽糖漿,晾干。這樣整個鴨子色呈深紅,好似上了一層紅漆,因而有些外國人就風趣地把北京烤鴨說成“漆鴨”了。其烤法是把鴨子送進烤爐之前,在鴨膛內灌入開水,待鴨子烤熟后才把開水放出。
烤爐里用棗、桃、梨等硬木作燃料,這些燃料少煙且有香味,火力文而不烈。每只鴨子經過40分鐘左右的烤制,外焦里嫩,肉層豐滿。吃烤鴨是有講究的:先把一張薄餅放在手上,夾上幾片烤鴨,蘸上甜面醬,再加上幾根蔥白,然后把薄餅卷起來吃,油而不膩,酥脆爽口。
在正式吃烤鴨之前,聰明的廚師還把鴨的腰、心、肝、掌、翅、蛋做成各種冷盆,或烹制椒鹽炸鴨心、炸鴨舌、炸鴨腰等熟菜。即使是鴨骨也可熬湯喝,味道鮮美。一個高級廚師可用鴨身上之物加工成80多種冷熱菜肴,組成別有風味的“全鴨席”。
烤鴨原料
北京填鴨是制作烤鴨的主要原料,據考,北京鴨的祖籍是南方,明初隨漕運來北京,繁殖于京東潮白河一帶,故叫過“白河蒲鴨”、“白色麻鴨”、“白燕鴨”等名稱。后來遷至京西玉泉山放養,逐漸育成今日之良種。用人工填喂法育出的稱北京填鴨。
北京填鴨生長期較短,只需60~65天,就發育成5~7斤重,45天之前的雛鴨自由取食,15~20天則由人工填喂,每6小時一次,每晝夜填喂4次。合格之鴨,經宰殺、退毛、取內臟、洗凈、灌水、吹鼓、涂料等一系列工序,方可火爐烤制。
烤鴨烤制方法
燜爐法:烤爐有門,用秫秸先將爐壁及爐內鐵箅子燒熱,待無明火時,將處理好的鴨子放在鐵箅子上,關閉爐門,故稱燜爐。
掛爐法:爐口拱形,無門,將處理好的鴨掛在爐內鐵構上,下面用果木(梨、棗木)火烤,不關門。
叉燒法:與叉燒肉相似,須逐只手工操作,因產量低,費工時,已逐漸淘汰。
烤熟之鴨需切片上桌。切片技術要求較高,每只鴨要出120片左右,而且須片片帶皮帶肉,肥瘦相間。佐料用蔥段、黃瓜條,調味料有綿白糖(此為宮廷中吃法,今無)、蒜泥(已少用)和甜面醬(目前用此者居多)。主食有荷葉餅或空心燒餅。
吃烤鴨佐食的有兩種,一是荷葉餅;一是空心芝麻燒餅。荷葉餅筋道,芝麻燒餅酥軟,視個人喜愛選擇。烤鴨片后的鴨架,可煮鴨架湯,湯色如奶汁,可解膩。以上就是為大家介紹的北京烤鴨的歷史有多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