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保雞丁,又稱宮爆雞丁,川菜系中的傳統名菜。宮保雞丁由雞丁、花生米、干辣椒等炒制而成,鮮香細嫩,辣而不燥,連湯汁也很鮮美。宮保雞丁的由來大家知道嗎?下面火爆食品飲料招商網為大家做出介紹。
宮保雞丁的由來
宮保(寶)雞丁三說
一說:丁寶楨原籍貴州,清咸豐年間進士,曾任山東巡撫,后任四川總督。他一向很喜歡吃辣椒與豬肉、雞肉爆炒的菜肴,據說在山東任職時,他就命家廚制作“醬爆雞丁”等菜,很合胃口,但那時此菜還未出名。調任四川總督后,每遇宴客,他都讓家廚用花生米、干辣椒和嫩雞肉炒制雞丁,肉嫩味美,很受客人歡迎。后來他由于戍邊御敵有功被朝廷封為“太子少保”,人稱“丁宮保”,其家廚烹制的炒雞丁,也被稱為“宮保雞丁”。
二說:丁寶楨來四川,大興水利,百姓感其德,獻其喜食的炒雞丁,名曰“宮保雞丁”。
三說:丁寶楨在四川時,常微服私訪。一次在一小肆用餐,吃到以花生米炒的辣子雞丁,叫家廚仿制,家廚以“宮保雞丁”名之。
宮爆雞丁和宮保雞丁
宮爆雞丁原來是不叫宮爆雞丁的,應該是宮保雞丁的。現在大大小小的中餐館中,“宮保雞丁”這道菜可謂司空見慣。至于有些菜單上寫成了“宮爆雞丁”,是有人認為烹制方法為“爆炒”,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沒有弄清楚“宮保雞丁”的由來。
說到“宮保雞丁”,當然不能不提它的發明者——丁寶楨。據《清史稿》記載:丁寶楨,字稚璜,貴州平遠人,咸豐三年進士,光緒二年任四川總督。據傳,丁寶楨對烹飪頗有研究,喜歡吃雞和花生米,并尤其喜好辣味。他在四川總督任上的時候創制了一道將雞丁、紅辣椒、花生米下鍋爆炒而成的美味佳肴。這道美味本來只是丁家的“私房菜”,但后來越傳越廣,盡人皆知。但是知道它為什么被命名為“宮保”的人就不多了。
所謂“宮保”,其實是丁寶楨的榮譽官銜。據《歷代職官詞典》上的解釋,明清兩代各級官員都有“虛銜”。級的虛銜有“太師、少師、太傅、少傅、太保、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少師、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太保、太子少保”。上面這幾個都是封給朝中重臣的虛銜,沒有實際的權力,有的還是死后追贈的,通稱為“宮銜”。在咸豐以后,這幾個虛銜不再用 “某某師”而多用“某某保”,所以這些級的虛銜又有了一個別稱——“宮保”。丁寶楨治蜀十年,為官剛正不阿,多有建樹,于光緒十一年死在任上。清廷為了表彰他的功績,追贈“太子太保”。如上文所說,“太子太保”是“宮保”之一,于是他發明的菜由此得名“宮保雞丁”,也算是對這位丁大人的紀念了。
時過境遷,很多人已不知“宮保”為何物,就想當然地把“宮保雞丁”寫成了“宮爆雞丁”,雖一字之差,但卻改變了紀念丁寶楨的初衷。
貴州、山東和四川三地對這道菜的做法不完全一樣,稱呼也有差異。貴州以前叫“糊辣子雞丁”,山東則叫“醬爆雞丁”,只有四川才叫“宮保雞丁”。貴州的做法是以“糍粑辣椒”炒雞丁。所謂“糍粑辣椒”,是將辣椒舂茸成糍粑狀。炒這道菜時,放大勺“糍粑”過油,炒散成糊狀,所以是“糊辣子雞丁”;山東做法不用辣椒,主要佐料是當地的豆醬,而豆醬微甜,所以炒出的雞肉與貴州的辣味相去甚遠;四川的做法應該是正宗和地道的,因為這道菜發展到后面,工藝成熟了,定型定味了。在形制方面,它以干紅辣椒為基礎,再加適量的花椒,配以油炸過的花生米;在味道方面,它是在咸的基礎上加入了適量的白糖和醋,故味道是稍有甜酸,微帶麻味,但仍以辣味為主,是川菜中被叫做“荔枝味”類型的菜肴。
現在聞名遐邇的,既不是貴州的“糊辣子雞丁”,也不是山東的“醬爆雞丁”,卻是四川這款荔枝味型的“宮保雞丁”。
總結:宮保雞丁的由來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里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由于其入口鮮辣,雞肉的鮮嫩配合花生的香脆,廣受大眾歡迎。尤其在英美等西方國家,宮保雞丁“泛濫成災”,幾成菜代名詞,情形類似于意大利菜中的意大利面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