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月亮圓,地上人也要圓,情人之間也要團圓。”吉林省社科院民俗所所長朱立春這樣說,其實元宵節是傳統節日中浪漫的節日,在封建社會,女孩子長期處于“養在深閨人不識”的狀態,青年男女平時沒有見面的機會,元宵節時,女孩兒們才可以“合理合法”地結伴出游觀燈賞月,這也就成為未婚男女借機尋找意中人的天賜良機。
“正因如此,元宵節具有了類似西方情人節的味道,而與傳統的情人節‘七夕’相比,元宵節顯得更加實用,如果男女一見鐘情,就留下手帕或荷包作為定情信物。”朱立春說,所以元宵節可以說是除“七夕”之外的另一個情人節。
針對情人節一說,施立學表示贊同,他告訴記者,我國一些少數民族慶祝元宵節具有“縱偷”、“縱情”的特點,而“縱偷”是“縱情”的一種表達方式,古時的人們只有在元宵節這天,才可以“肆無忌憚”地表達愛情。我國西南少數民族的“偷菜節”恰在正月十五,這天姑娘們可以去偷人家菜園子里的菜,以此表達對失主家小伙兒的愛慕之情。“而在金代元宵節又稱為‘縱偷日’,人們偷的不是東西,而是‘人’,并且這種行為是被法律認可的。”施立學解釋說,有人認為“縱偷”是陋俗,這未免太過嚴肅地看待這個問題,有句老話叫“黃土打墻墻不倒,小伙子跳墻狗不咬”,講的就是男子偷偷跑到女子家中的情景。而狗不咬翻墻入室的小伙兒,可以理解為這對男女已經是被雙方父母認可的情人,倆人需要選在正月十五,用所謂“偷”的方式來完成婚姻,所以“狗不咬”應是女方家里事先安排好的。